从商业机构的微信玩儿法里,NPO们可以获取哪些致胜灵感?【二】
2015-08-04
商业机构正在通过微信全方位渗入生活,公益传播与服务何不借鉴其中的创意与精髓呢?

关于微信这点事儿

如何使用微信助力非营利机构发展

(以下是上一期灵析公开课的录音整理哦~请大家自行脑内语言情绪……)


从商业机构的微信用法获取灵感



三种公众号 哪款适合你

其实现在最红的不是订阅号,而是更新时不会被折叠的服务号。服务号又分认证服务号和非认证服务号,认证服务号有更多开发的可能。没认证也没关系,每月推送四次多图文信息,已经足够保证一个品牌和你受众之间的沟通。另外两种微信号——订阅号,大家都熟悉,每天可以推送一次信息;然后还有不太红的企业号。

那这三种号之间,到底哪一款适合咱们呢?简单讲三个圈就可以解释清楚。

三个圈-微信那些事-配图.jpg

这三个圈代表三个号,每个圈上有一些人。

第一个人群,是最大的这个圈。他们是微信上的弱关系粉丝,这些人就只是知道你、认识你而已,而你想对他们进行传播、劝导、教育,通过变着法儿向他们推送内容来实现与他们的联系,让他们记住你们的存在。

第二个人群,是中间这个圈。这个圈里的人,跟机构的关系比较强一些,比如我们的客户,与我们已经有实实在在的互动发生。换做公益机构,这个圈子里可能是捐款人或者志愿者,他们与机构的关系其实就是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。服务号最大的魅力在于能够成为你整个机构提供服务的一种延伸,这种延伸是延长到手机端的,延长到和他们最近最近的地方。除此之外,服务号随着更多接口的开放,开发空间的开放,背后空间很大,只要你想得到的服务,都可以通过服务号去实现。

最后是一种什么号呢?一家机构来讲,是有员工的,跟我们这个机构联系最紧密的人。对于公益机构来说,可能是你们的成员或志愿者。如果你需要对他们做更好的管理,知道他们要在干嘛,让企业号做一个想要的入口,因为企业号上面可以把企业办公相关各种各样的东西,都挪到企业号上面来。但是现在企业号成熟的应用还非常少。

总之,对于机构来讲,三种号的选择就是这三个圈子,想要去传播做订阅号,如果外面的需求没有那么强烈,想想看服务号上面可以玩什么,就算你不做开发,服务号好歹抢占了比订阅号好的位置。企业号的话,个人建议暂时大家不用考虑,不用去想了。


微信的第一种玩法

6d5d01c521cce9f3c57c09680edc79df-sz_35620.png

第一部分的玩法,当然是传播。虽然微信之父张小龙说,微信不是一个营销工作,微信也在大力打压病毒式的营销和传播,它觉得扰民了。但是那么多人的一个地方,不去做营销,这怎么可能呢?

但是就营销和传播来讲,微信可能真的造就了一个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交媒体的传播路径,公众号成为一个非常大型的信息出发点。但是注意,公众号用的动词是什么?它叫“推送”。这背后具有的社交属性,意味着要不断地分享出去,通过熟人的传播。公众号上面发送的资讯,通过社交属性实现爆炸式传播。但是呢,粉丝在N次传播过程中,是没有办法跟公众号产生对话的。大家都说微信就是一个社交平台,没有错,但是在公众号的推送中少了一个东西,就是互动。在微信上的传播可能跟传统意义上所讲的社交媒体传播是不一样的,因为社交媒体、社会化媒体的传播重点和节点在人们对信息的二次加工,但是微信上面没有这样一个点。这是微信传播的特征之一。


初期不太成功的传播

早期微信号传播用过一种特别怂的方法:“扫码就得优惠券”,结果是扫完拿完取关。人们发现这样玩没意义,开始尝试创新。既然微信是个社交平台,社交就应该有互动,能不能尝试在微信上互动营销呢?于是诞生了几个被微信营销人称好的案例,但我个人觉得非常不怎么样。

5b3648bdcaea6d89317eab452345e171-sz_126865.png

星巴克做了个微信专辑——“自然醒”,每早起床只要对着这个帐号输一句话或一个表情什么的,帐号会返回60秒的音乐叫你起床。不要笑,就真的是这样。

同样的案例是挺多的,总的来说就是变着样儿地调戏公众号。做了一些案例之后,发现一个特别特别严峻的问题,玩这些是不是只有你跟这个公众号知道啊?没法儿分享。

早期的时候,大家没有太理解微信的传播路径。微博时代大家爱调戏各种各样的主页君,因为这种互动是可以让全人类看到的。但在微信上,这种互动的方法是无效的,会变成你跟它玩,但只有你自己知道!


基于自媒体账号的传播

后来慢慢产生新的互动方式——自媒体账号传播。

自媒体帐号变成了一个非常有效的传播运营方式。只要你的内容是足够有个性,足够有辨识度的,你就有可能被很多人传播,被很多人看到。但核心是,做内容是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难的事情,这个非常可以重复无数次。知名的订阅号它的背后都是一个杂志社的配置,即使这样,普通张航折叠之后的打开率大概也只能在3%-6%之间。

唔,那么看一下我们公益机构的公众号,好多是相互关注,公众粉丝有点少,为什么呢?看内容就理解了,很多机构都在发“我们做了什么”。在微信上不用微信的语境、社交媒体化的内容,那,还真的要做微信么。


基于互动产品的传播

很多品牌商开始另辟蹊径。他们原本想说“做内容吧”,可真要都能做成《逻辑思维》那样的,干嘛还卖产品。所以他们开始尝试做“互动产品”。什么是“互动产品”?举例来说,比如“围住神经猫”,比如“怪杰一百”。重点是你跟它互动,能跟你朋友圈里面的人们去比一比,晒一晒,你跟它玩,全世界都知道。

d14c507492b1e8193d8d14f474106514-sz_91705.png

ef889e6a606a835849417789442a614b-sz_31227.png



“十万喵星人计划”——你来画一个你的猫,想搜集到十万个人画十万只猫,然后把它在798展出来。它们真的搜集到十万只猫。我本来想画我们家悠悠,结果悠悠太胖了,画不进去。这样一件逗趣的事情背后有没有传播的品牌呢?当然有,“十万喵星人”活动的发起方做了一款APP叫做“涂手”,在手机上画画的APP。通过这样一次非常简单,制作成本非常低的一次互动,让大家都玩起来了。

同样的形式,换做公益机构可以怎么做?比如咱们做动物保护的,保护老虎、犀牛、大象,那可以向大家征集一千个不一样的大象的样子,你想想中的大象是什么样的?也可以做这样一个主题,征集一千个大象,想想看大象的象牙在哪里

这就是一个简单的互动。只要有一个合理的主题,一个能让大家在一起玩的东西,自然在玩的过程当中就传播掉了。这种方式在微信的传播路径上打开了一个新通道,能够让用户参与进来,用户生成的内容出现在了传播的路径里面。我觉得这种方式对公益机构、社会组织来讲意义更大。因为参与者就是我们想要动员的那些人和社会资源。通过这样的互动,不仅有参与,不仅能够让大家了解我们在做的工作、我们关心的问题,还能听到大家的声音,大家一起与这个社会谈谈。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去想象和尝试的方向。


基于“视觉产品”的传播

还有另外一个流派的微信传播——那就是基于视觉产品的传播。大家看到一个酷炫的东西,会觉得很好玩,会想分享出去。但被分享的一定是真正酷炫的。玛卡、易启秀用起来是很简单,但仅仅做一个PPT一样的H5页面,恐怕不会有人晒的。考验的是设计能力。看几个有创意的案例:

3bd7a9539bd31fbb1b6017ecdd4c14b7-sz_38886.png

可口可乐2012-2013年的社会责任报告,很简单,但是效果够好。 “哦,原来可口可乐是这样的品牌”,当然很自然的分享。有人问找什么样的公司做,一般的网络制作公司会做,H5这样的难度并不大,只是想做到可口可乐这么好的话,要关注的是设计团队而不是制作团队。

57b34d83aa014cecce11ef303813c35d-sz_165347.png

网易新闻,习大大和奥巴马历史性的一个会晤,出动了中国现在数一数二的的团队做H5页面,网易新闻这个团队还做了好几个东西,比如给奥巴马换装之类的。


基于朋友圈的传播

今年有一个选秀节目叫“我看你有戏”。这个节目在微信上采取了一个特别的传播方式,没有通过公众号发什么东西,而是找到了一批俗称有很多粉丝的人,改掉了自己在朋友圈里面的名字。然后发这样一条“大家好,我是VIVO我看你有戏的导师”,你会在一夜之间会发现“我朋友圈里面怎么加了成龙?怎么有张国立?”。就是它通过这样的方式,一下子直接抢你的朋友圈。当然了,因为过于暴力,也遭到了一定的吐槽。

b35a89650a9a6b67281ee7e0d1e7d90d-sz_220067.png

我们的公益机构能不能从这样的传播中借鉴些什么呢?当然可以咯。朋友圈是一个可以号召粉丝们一起去玩的地方。比如在世界读书日,号召粉丝们在朋友圈里面把自己的头像变成一本书。我们还可以发起三天挑战,这三天里都转发一个有趣的东西到朋友圈,或者三天里,在朋友圈给十个朋友留言,留言可能是劝募邀请或是活动通知等等,有很多可能。

号召粉丝去抢占别人朋友圈这件事,商业公司做起来可能被吐槽,但是公益机构就不会让人觉得过分,目的不同,又有诚意,有热情,还很酷的样子,要是有趣好玩就更好了。所以类似微笑挑战这样的传播,大家可能在朋友圈都有看到过。

只讲传播,微信都有这么多不同的玩法!其实这些不同的玩法,只是运用了微信不同层面的信息传递渠道。微信功能这么多,只要你能接触到,就是个传播的开始。


微信的第二种玩法

7b6645aaaa22371ec2776cf48960d987-sz_28181.png

除了做传播之外,有越来越多的微信帐号提供服务了,这种服务五花八门。大众点评的微信号,就是个迷你版的大众点评APP;海尔空调的微信号,可以做到与电器智能连接。用微信实现这些服务可以省去APP的壳,省去APP的开发成本。

b1886434a9aeba7ab79fb23c724e42e4-sz_120506.png

714066bf7420f9892a9540b6a7c06a7d-sz_93589.png

公益机构中,有不少机构可以尝试用微信做客服类服务,例如心理咨询热线、法律咨询热线。通过微信,可以提供与电话沟通不一样的体验,有文字有图片,可以更方便地记录。这也是我常给罕见病服务这样的机构说的建议,因为很多需求通过微信可以解决。比如抑郁症、自闭症孩子的家长,在百度上一搜关键词,一看前五页都是各种不靠谱的医药广告——这个时候,如果能在相关机构的微信上找到解答,无疑是特别安慰的一件事。这样的服务通过自动回复、留言回复或者是通过菜单连接提交问题和信息都能实现。公益机构通过微信就可以将服务做到了移动端,给更多人带来帮助。

微信的服务号是一个蛮有前景的空间和舞台。有两点原因,一是订阅号内容很难做;二是,社会组织和商业机构是一样的,说到底都是服务。快递有那么多家,你为何觉得顺丰好?因为它寄得快,服务好。电商那么多家,为什么找京东呢?因为京东退换货方便。到最后都是拼服务。而服务号带给我们的,是延伸服务的可能性。举例来说,假设十五家机构都在做自闭症儿童关怀,你们都在通过电话进行时,我们突然间能在微信上进行关怀了,我的服务延伸了,多出一条随手可及的路径,多了一条可以去讲的路径,这难道不是我们的竞争力吗?这难道不是我们可以去玩、可以去探索创造的地方吗? 

6cb9ee813a7f6f41724ca5a1235aeeb5-sz_154422.png

我们团队也对自己的微信号(lingxi-360)做了开发,我们的开发更加与众不同一些,因为我们的产品是一个联系人的管理系统。这件很好玩的事情是,我们能够让灵析用户们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之后,把它变成一个自己移动办公的小台子,可以在里面很快地查询自己库里面的联系人,未来可以在上面进行更多种多样的操作。那这就是服务号能够给的空间,简单的服务号开发,就可以让用户基于PC端的体验延伸到移动端上,开发成本还非常低。很多人问我们说,你们为什么不做一个APP?我说,APP我们没钱做,穷。而且就微信号来说,即使不是灵析用户,关注之后也可以收到关于公益信息化、新传播、新技术方面的信息推送,关注稳赚啊,比下载一个APP值多了。


说了那么多,总结一下吧。


我们的微信到底可以干什么?我个人的观点是,在现在当下来看,它的服务的意义要大于营销意义。它当然可以营销,当然也可以产生十万+的传播爆点,只是做的难度越来越大,而且微信营销不太适合做一个品牌的构建。微信适合去做的有两个方面,一是事件型营销;另一个是服务。事件型的营销,就是有件事就推这件事,比如1%地球税,比如我为北京保蓝天,这些事都适合做事件型营销,而微信营销中所有的东西都可围绕一个事件来做,你能发挥的空间比较大。如果光靠做内容,让大家熟悉并信任我们这个公益品牌,那真的有点难为人家,也特别难为你自己。服务的优势上面已经说过了,很少有机构尝试,但确实值得去思考——怎么让微信成为我们服务的延伸,我们的服务有哪些方面可以被移动化?如果你找到答案,微信的开发空间可以满足你百分之七八十的需求,而且它的开发成本远远低于APP


从微信发展 看到更多可能——参见系列分享:第一篇【一】别以为你了解微信

公益机构可以进行哪些尝试——参见系列分享:第三篇【三】公益性机构可以怎样用微信

当然,也欢迎分享出去给你的小伙伴们哦!

灵析logo+介绍-网页版 贴边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