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不到活动场地?他们把湿地公园给承包了!
鱼腩  /   2019-07-05
在自然和环境保护领域,红树林基金会开展过很多尝试,现在他们已经组建了一个涵盖自然保育、教育、科研等方面的专职团队,不断探索公众参与的自然保育模式。

  

红树林基金会(MCF),是国内首家由民间发起的地方性环保公募基金会。成立7年来,基金会立足深圳,开展以红树林为代表的滨海湿地保护和教育。

 

在自然和环境保护领域,红树林基金会开展过很多尝试,现在他们已经组建了一个涵盖自然保育、教育、科研等方面的专职团队,不断探索公众参与的自然保育模式。

 

滨海湿地的保护需要专业支持,也需要公众参与,而自然教育就是公众参与的重要形式。红树林基金会开展了多种湿地保护的相关研究和监测,并以深圳湾为基础,开展丰富多样的自然教育课程。



立足本地的自然教育


红树林基金会是全国首个托管城市生态公园的公益机构,他们对生态公园采取精细化管理,并制定了一套完善的自然教育体系。

 

首先,基金会会根据季节和主题的不同,开展丰富的自然导览和环教课程。

 

主要活动集中在周末,把生态环境和自然教育融合到一起,进行自然讲解、亲子活动等等,吸引了很多市民参加。

      

基金会在生态公园开展自然教育活动

 

再者,基金会让公众参与到公园的自然保育工作中来。

 

组织市民清理海漂垃圾,开展工作坊吸引市民参与生态浮岛搭建等举措,让公众亲身体验,深入了解湿地保护。

 

除此之外,基金会不定期举办系统的志愿者培训,为公众提供深度参与的机会。

 

从参观者到讲解者的转变,不但为生态公园持续输送专业人才,也有力推动了自然教育课程的落地和创新。



紧密联结的月捐社群


独具特色的生态公园,丰富的自然教育活动,为红树林基金会带来品牌影响力,也打下紧密联结的社群基础。

 

基金会从2017年开始做月捐,主要通过公众号和微博进行传播。没有大规模推广,但却保持着接近90%的月捐留存率,这与他们的捐赠人群的稳定性息息相关。

 

红树林基金会的月捐群体,主要包括三类:一是联系紧密的核心成员,包括理事成员和他们的家人朋友;二是活动的参与者和志愿者,他们既是捐赠人也是受益者;三是有合作关系的群体,如合作的企业和机构,对基金会的项目非常了解。



红树林基金会月捐项目

(点击图片查看详情页面)


对这样的社群来说,及时的机构项目进展,能很好地满足月捐人维护需求。同时,红树林基金会的自然教育活动,又成为月捐人可以持续参与的项目内容。看得见摸得着,紧密联结的本地社群,为基金会带来了长期的支持者。



分层运营的社群管理


红树林基金会着力搭建紧密的本地社群,也重视不同人群的维护和转化。“而灵析对红树林基金会很重要的价值就在于,能够更好地管理和机构相关的社群“。

 

与单一的工具相比,灵析上集合了公益机构日常工作所需要的基本内容:活动、筹款、志愿者招募、信息收集、发送邮件、短信...不同途径的数据以人为基础,关联到一起,实现数据汇总和联动,有助于统一管理机构的全部联系人,也能够通过各类型数据开展交叉对比,进行联系人的精细化运营。

 

通过分类、标签等联系人管理的系统动作,红树林基金会为不同的社群设计了不同的维护和转化方案。

 

对活动来说,参与自然教育既有个人选择,也有团体行动。给不同类别的参与者,推荐不同的活动,引导不同策略的转化路径,吸引他们深度参与。

 

有的人只来过一次,有的人会反复参加;长期参与活动的人,引导其成为基金会的志愿者。基金会不定期提供系统培训,从志愿者的选拔、考核、到升任助理、主讲人,这个过程既保证了自然教育活动的专业性,也为志愿者提供专业的成长支持。

       

基金会的志愿者们正在参加培训

 

对捐赠而言,多数捐赠人的维护方案,和大额捐赠人是有差异的。通过定期筛选和数据分析,有利于区分不同类别的捐赠者,针对性地发送触达内容,进行精准维护。

 

红树林基金会给月捐人发送基本的欢迎邮件和双月简报,节日或主题日则会有个性化维护。下面是基金会今年的简报,有趣有料,很好玩!戳下方链接可以查看完整的最新简报哦。

image.png

红树林基金会的简报

(点击查看最新简报:「春天短到没有,你我近到形影不离」


春节的利是封,专属的笔记本,这些文创周边既有基金会特色,又兼具实用性,是送给机构铁粉最佳选择。

       

春节的利是封,过年红包也要坚持卖萌!

 

红树林基金会最新周边,看我变变变!

 

基金会还使用了灵析的嵌入代码功能,把很多内容集成到官网,有用微网页制作的项目介绍,有滚动展示的捐赠记录。

        

红树林基金会官网-滚动展示的捐赠记录


从单次参与,到活动达人,再到自然讲解员,和捐赠人、月捐人,每个阶段有不同深度的输出内容和参与形式。对湿地保育的了解越来越多,参与度不断加深,和机构的粘性也越来越高。


2018年,在“社会化参与”的湿地保育模式的指引下,基金会与灵析合作,共同开发了一套面向公众、企业等主体的环保公益档案1.0版本,将用户参与活动时数、捐赠信息、企业CSR等数据信息联结在一起。用户通过注册信息,便可生成专属的“公益档案”,打通湿地保护与公众参与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
       

公益档案后台(个人榜单)


扎根深圳,打造湿地教育样板点、搭建沿海湿地保护网络……未来,红树林基金会将根据过去积累的数据,开展分层转化,动员更多公众力量参与。让公众与自然产生更多联结,成为湿地保护的中坚力量。


-THE END-